When:
Where: Delacorte Theater –
官方網站 : http://www.publictheater.org/
每年夏天在中央公園都會有Shakespeare in the Park 的節目,免費上演兩齣莎翁的劇碼,由來悠久加上好評不斷,又常有名演員上陣,往往都是一票難求,在去年嘗試了三次,一次比一次早起,仍然是革命尚未成功,無法親眼目睹莎翁的經典名作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,這回卯起勁,七點半到達,終於排到了大約在隊伍的前一百名,如願以償的讓我一睹莎翁名劇的風采。
今年Shakespeare in the Park的戲瑪是《哈姆雷特》,相信大家對《哈姆雷特》的故事應該都不陌生,我就不再描述故事的內容,直接說說我的心得。
其實我沒有把這次的《哈姆雷特》看完,不知為何,這天的節目是從八點半開始,到了十一點半還沒有演完,雖然辛辛苦苦排隊才拿到的票,並不想天亮了才到家,只好先行離開。戲院是個扇型的劇場,很有競技場的感覺,保守估計能夠容納1200位觀眾;舞台在正中央,觀眾席以放射狀向外及向上擴張。舞台是不規則的半圓,加上階梯,不是不像地理學上的立體模型的,背景感覺非常單調,就像是在舞台後上方加了個瞭望台,中間像是自動門般的可以打開闔起,供演員進出場,或是當成不同的舞台功能,舞台正中央後方有個方型的洞供演員出入場,或是當作佈景使用;舞台中央正前方地上有一簇火,一直到我離開時,還是無法理解那簇火所要表達的目的。
劇一開場就給了我個當頭棒喝,演員全穿著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風格的服裝,跟我想像中的穿著古裝的莎劇畫面完全不同,演員們開口後,我更加的錯愕,非但沒有操著一口英國腔,演說台詞的方式也跟我想像中的舞台劇不同,都是又快又美式口語,給我的震撼真不是普通的小,一直到下半場我才慢慢能適應這樣的表現方式,完全跟我想像中的莎劇差的是十萬八千里。其實整齣舞台劇是很精采的,只是台詞的演說方式太不能讓我接受,只有在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魅出現說話時,才讓我有”對了,就是這樣”的感覺。對我來說,演員的演技都很好,就是台詞的演說方式讓我耿耿於懷,男主角把哈姆雷特發瘋的狀況演的活靈活現,雖然我不贊同於他的說話方式,但他把角色的情緒特色表現的其實非常精采,尤其是瘋瘋癲癲的傻笑,總是沒來由的一笑,笑的是恰到好處,笑的是非常的諷刺。於我不管是演技或是說話方式,最好的就是飾演奧菲莉亞的演員了,除了哈姆雷特去世的父親,只有奧菲莉亞說話的速度及語調,讓我有”對了”的感覺,因為對演說方式的不能理解與認同,我一直無法進入狀況,但奧菲莉亞的出現,馬上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到她身上,完全的容入了戲劇的情節,尤其在演奧菲莉亞發瘋的一幕,演員巧妙的把唱歌與說話轉換的再自然不過,完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,整場觀眾的心都被揪起,紛紛落淚(相信我,我真的看到前面幾排好多人都伸手抹眼淚),可見演員功力之深厚,我真的覺得表現最出色的就是飾演奧菲莉亞的演員了。
整齣戲我最欽佩的就是飾演奧菲莉亞的演員,當然哈姆雷特的表現也是非常出色,只是並非我心中的哈姆雷特;偶戲做的非常特別,很大的人偶,需要二至三人控制的超大人偶,看的岀是非常用心的琢磨人偶的各個動作,非常細心的掌握一舉手,一投足所會帶動的連鎖反應,非常真實;最深得我心的,大概就是真的器樂演奏了吧,有小提琴法國號直笛鍵盤,還有我懷疑是魯特琴的吉他,配合著劇情的需要,或戲裡或戲外的演奏,很有效果,但其實可以發現,演奏者的演技不是太好,不過這也就別強求了。對整個說話的表現方式,實在是很不能認同,大部分台詞相信是沿用原本莎翁的劇本,是所謂的”古式英文”,但是他們卻用很現代的口語呈現,甚至加入一些非常現代的口語用詞,讓人有忽古忽今的錯覺,大部分演員演說的方式,甚至讓我有他們只是在”唸台詞”的感覺,加上服裝,總是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,對我來說,如果想要把哈姆雷特現代化,是不是所有的服裝表達方式都一貫現代化? 包括演員的說話方式? 如果要還原原著,是否就將一切佈景道具服裝演說方式都復古? 除去這些,光是奧菲力亞與哈姆雷特的表現,就足以蓋過一切我認為的負面評價了,而且是大名鼎鼎的莎劇,還是非常質得一看的。
註1. 經典台詞 – Hamlet: To be, or not to be, is the question.
Ophelia: I have seen what I have seen.
註2. 這是我的第一齣莎劇,也是我的第一齣舞台劇,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,一切都是我非常主觀的偏見,批評指教就別太犀利了。